WFU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關於張力



  中風(腦傷)後,『力不從心』是絕大多數人的困擾,除了無力外,另一個就是無法阻止的 張力 。究竟這個力量從何而來?為什麼會無法控制呢?


什麼是張力?


  “ 張力和頭銜一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帶來的影響 ”

  在醫學上的定義是『當我們移動別人(中風、腦傷或脊髓損傷)的某一關節所感覺到的 阻力 ,就稱為 張力 (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 』。然而這僅是方便醫療和研究人員溝通而已,對一般民眾來說意義不大!
舉例來說,天冷的時候總會肌肉緊繃甚至不自覺地顫抖,但是你會認為這樣的肌肉緊繃 (高張?)是不正常的嗎?


高張 V.S. 低張


   張力和血壓一樣一直都在,只是有時高有時低 ”

  身體就像軍隊一樣,任何行動都是從司令(大腦)經過軍官( 張力調節系統 )轉達,再交由士兵( 肌肉 )執行任務( 產生動作 ),所以就算是正常人,也會因為緊張或生病等原因而 起起伏伏 。例如生病時,會覺得手腳無力、全身癱軟,呈現 低張狀態

  但中風( 腦傷 )後,就像軍隊的指揮系統( 大腦或張力調節系統 )出問題,此時士兵不是叫不動( 軟癱或低張 )就是擅自行動( 痙攣或高張 )。

為什麼會緊?


  ” 態度有分主動和被動,張力也一樣!“

被動張力( Stiffness )  關節和肌肉等軟組織就像門鎖一樣, 久沒有動就會變緊 。中風 ( 腦傷 )後的活動量大幅減少,就像連續好幾個月沒有運動一樣,但只要持續活動身體,依然可以 回復 原來的柔軟度。所以臨床上的 被動關節運動 就是在改善 被動張力

主動張力 ( Rigidity and Spasticity )  相較於被動,主動張力來自於肌肉的 反射收縮 ,就像膝跳反射(參考影片)一樣,只要有去( 刺激 ) 就一定會有回 (反射 )。中風 ( 腦傷脊髓損傷 )後,因為 腦和張力調節系統 失常,而出現要五毛給一塊的過度反應。例如有些人只要拍一下大腿或敲一下膝蓋,腳就會一直抖。因此才會說拉筋的時候要慢慢拉,因為快就容易引發反射。


拉筋降低張力?


  “ 送禮要投其所好,治療要依其所需 “

  這邊討論的不是『我感覺緊』這種感覺的問題( 後面會再討論 ),而是實際影響到動作的 阻力 ,例如手肘拉不開或走路腳一直翻。拉筋和被動關節活動處理的是被動張力,所以可以 保持 肢體活動角度。然而 動作時 的張力,是來自於神經系統 過度反應 ,所以 動作品質和神經系統的功能 是連動的,功能越接近正常,動作品質就越好。這也代表單純的拉筋,僅能維持活動度,若要改善動作,就要靠動作的重新學習。


張力與動作


  
  “ 張力就和下雨一樣,你無法決定要不要,但可以決定如何共處 ”

  動作品質受 動作控制、協同反射和張力 三者影響。一般人打呵欠時都只是張嘴而已,而且可以忍住張嘴的衝動。然而中風(腦傷)後,反射就像下雨一樣無法控制,打呵欠連手都會彎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拉筋能解決打呵欠手彎的現象,那麼走路時手彎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主動張力,卻可以經由 訓練與學習 來改善動作。有高張問題的人,就像帶著鉛塊活動一樣令人心有餘力不足,但如果持之以恆的訓練呢?所以當動作做不好時,請不要再怪罪張力了!


張力與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張力就像討厭的人一樣,並不會因為閉眼就消失!”

  不論何種主動張力問題,都是因為神經控制系統的失調而導致肌肉收縮,所以只要 擋掉 造成肌肉收縮的神經訊號,肌肉自然就不會擅自縮起來啦。這就是為什麼肉毒桿菌素和肌肉鬆弛劑這麼有效的原因。
  然而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無效?因為藥物只是 阻擋 促進肌肉收縮的訊號,所以等藥效退了,張力又會 再出現 。因為它一直都在,只是被擋在門外而已!


張力與疼痛


   不論對誰來說疼痛,一直都不簡單!”

  如同在《中風(腦傷)之後...... 》中提到的,造成的疼痛原因很多。中風(腦傷)後我們的肌肉一直處在緊繃狀態或是有中樞神經敏感 ( Central pain syndrome ) 問題,都會讓人一直感到疼痛。
  根據研究,透過 動作訓練 改善肌肉控制和增加 本體感覺刺激 ,有助於神經系統的 正常化 。因此,持續的活動不僅能 促進動作品質 ,也能改善疼痛!


總結


  張力是身體在中風( 腦傷 )後發展出來的自然反應 ,只是反應比一般人大得多。所以我們要做的 不是如何消滅它,而是如何伴隨它過得更好!




參考文獻

  1. Chuang LL., Chen YL, Chen CC. Effect of EMG-triggered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with bilateral arm training on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and arm function after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Neuroeng Rehabil. 2017 Nov 28;14(1):122. doi: 10.1186/s12984-017-0332-0.
  2. Demetrios M, Khan F, Turner-Stokes L.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botulinum toxin and other focal intramuscular treatment for post-stroke spasticity.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Jun 5;(6):CD009689. doi: 10.1002/14651858.CD009689.pub2.
  3. Kinnear BZ, Lannin NA, Cusick A. Rehabilitation therapies after botulinum toxin-A injection to manage limb spasticity: a systematic review. Phys Ther. 2014 Nov;94(11):1569-81. doi: 10.2522/ptj.20130408. Epub 2014 Jul 24.
  4. Park J, Seo D, Choi W.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with TENS on spasticity, balance, and gai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d Sci Monit. 2014 Oct 10;20:1890-6. doi: 10.12659/MSM.890926.
  5. Trompetto C., Marinelli L., Mori L. et al., “Pathophysiology of Spasticity: Implications for Neurorehabilitation,”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vol. 2014, Article ID 354906, 8 pages, 2014. doi:10.1155/2014/354906
  6. Eraifej J, Clark W, France B. Effectiveness of upper limb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fter strok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motor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yst Rev. 2017 Feb 28;6(1):40. doi: 10.1186/s13643-017-0435-5.
  7. Sunnerhagen KS. Predictors of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Current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Reports. 2016;4:182-185. doi:10.1007/s40141-016-0128-3.
  8. Stein C, Fritsch CG, Robinson C. Effects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Spastic Muscles After Strok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troke. 2015 Aug;46(8):2197-205. doi: 10.1161/STROKEAHA.115.009633. Epub 2015 Jul 14.
  9. de Jong LD, Dijkstra PU, Gerritsen J. Combined arm stretch positioning and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uring rehabilitation does not improve range of motion, shoulder pain or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 a randomised trial. J Physiother. 2013 Dec;59(4):245-54. doi: 10.1016/S1836-9553(13)70201-7.